随着监管收紧,灵活用工难打“擦边球”后,整个服务市场将进入“亮剑”时刻。
文|张艺
“我一般白天送外卖,晚上做代驾。”晚上9点,一家餐厅门口的小伙子对《光锥智能》说。
不久前,一位27岁的女大学毕业生登上微博热搜,创业失败负债20万的她,白天代驾晚上洗车。实际上,如今这样的“劳模”越来越多:白天可能是宅在写字楼里的白领,晚上化为“夜行侠”开着滴滴专车满城跑。
多重职业身份,令打工人变成“三头六臂”,也再一次盘活了灵活用工市场。
改革开放以前,国企是铁饭碗。改革开放以后,外资入境,劳务派遣机构顺势而生,为灵活用工形成基础。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导致用工成本上涨、互联网带动的新经济结构巨变,以及政策的不断推动,灵活用工市场逐渐崭露头角。
就像餐饮业一般会出现用人的高峰和低谷,用人的弹性需求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已久。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更是推动了这一需求。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许多互联网企业会将非核心的巨大人力需求外包/众包,如美团所需的“骑手大部队”,字节跳动所需的“审核大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火热的AI行业非常需要数据标注,这类需求也大多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1年的疫情更是刺激了线上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催化了灵活用工市场的裂变,更多的行业企业开始尝到灵活用工“降本增效”的甜头。
就业者的需求变化也是重点之一。Z世代逐渐成为就业新势力,已经满足马斯洛基本需求的这一代更加看中自由与自我价值,而非千军万马抢夺“铁饭碗”。
QQ浏览器大数据发布的《95后迷之就业观》就曾显示:48%的95后选择不就业,54%的95后向往网络主播职业。而且智联招聘在《2018新型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中指出:弹性工作可以让求职者自愿降低月薪要求,而固定职位则需要付出更高的月薪来补偿员工自由度的缺失。
(图片来源:Scale Partners 势乘资本整理)
大到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到供需端的微妙反应,一场灵活用工市场的大爆发正在酝酿中。不少玩家闻声而动,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灵活用工服务正在成为一片新蓝海。据《2021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该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这场蓝海市场的争夺战已经吸引了不少玩家入局。首先是以人瑞、科锐国际等为代表的老牌人力资源巨头;此外,互联网巨头也闻讯而来,如旗下的企业财税服务平台财税;最后,垂直赛道也掀起不小的波澜。2021年,被称为“美团包工头”的趣活赴美上市。一级市场也不断涌现高灯科技、灵鹊云、灵工星球等玩家。
今年,该领域更是在资本市场燃起了火苗:雁工云、兼客、金柚网等频频获得融资加注。
Scale Partners 势乘资本合伙人谢晨星表示,中国过去十年第三产业GDP从22万亿增长到55万亿,实现翻倍增长,催生了滴滴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游戏娱乐主播等众多服务产业用工新形态。但同期劳动力总人口却从9.4亿下降到8.8亿,尤其疫情之后出现普遍的用工荒现象,导致劳动力平均成本从3.4万/年大幅增长到8.5万,增幅高达250%。
“因此如何通过国家及各省市鼓励灵活用工发展的优惠政策实现降本增效,成为许多企业的关注点,直接促进了这个方向的创业和投资。”他解释了当前赛道热闹的内因。
“2018年是中国灵活用工的元年。在国内经历三年快速发展,叠加疫情对灵活就业的加速,目前接近中期。随着一些政策的落地,预判明年整个市场上会从过去的野蛮式生长往规范方向迈出一大步。”灵活用工SaaS平台灵鹊云创始人王利民说。
随着监管收紧,灵活用工难打“擦边球”后,整个服务市场将进入“亮剑”时刻。那么,在数字化时代下,什么样的灵活用工服务可以支撑身兼数职的打工人,成为新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从单一产品,到一站式平台
2019年,快播创始人王欣二次创业,在第一款社交产品迅速“流产”后,他推出了一款基于人工的市场网络——灵鸽。简单来说,这是一款“零工”经济时代下的大数据用工匹配产品。
疫情期间,王欣也曾“带货”:如果因为疫情在用人和业务开展方面遇到困难,入驻灵鸽虚拟公司,灵活用工方式解决订单和用人问题 。不过,目前灵鸽在市场上并未溅起涟漪。
大市场下,找一个合适的切入口尤为重要。
除了大数据匹配,任务众包也是灵活用工下的产物,此类用工关系的匹配是灵活用工市场比较显而易见的掘金切入口。
不过,相比这种“海选相亲式”的匹配需求,王利民通过调研发现,灵活用工有更痛的需求。“大概两年前,服务商主要从招聘和人员管理为切入点。”他说:“实际上,灵活用工人员比较分散,企业对人力的要求也是各种各样的,对技能要求也不一样,企业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也很难。”
其中,典型困难则是灵活用工人员收入的发放。一般的发放过程是:公司会规定在哪家银行办理银行卡,然后每个月定时完成收入发放。然而,在灵活用工模式下,公司收集上来的银行卡可能是全国几百家银行,也有是需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渠道发放收入。如何快速在几分钟之内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的几万人发放收入?
此外,收入金额大小不一,流程繁琐的情况。如直播平台,假如主播被打赏了10块钱,其个人可以分到5块5。如果按照好传统的人力流程,可能需要财务做Excel统计表格上传到银行,过程琐碎且复杂,企业很难花大量精力去处理。
而且,在收入发放过程中,财税合规化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涉及到分散各地的人员,到底是以平台所在地纳税还是个人户口所在地都足以让企业焦头烂额。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灵活用工市场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单一功能的产品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现在,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服务的宽度,还要求服务的深度,做一些精细化的管理,比如任务的发包,对任务完成情况的验收,尤其是灵活用工人员的权益保障等。”王利民表示。
基于需求变化,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以科技为导向的一站式灵活用工企业服务平台,如灵鹊云、趣活等。
以灵鹊云为例,其以佣金支付、智能报税切入,打造了一站式灵活用工平台。该平台包含了人员管理、任务管理与考核、佣金发放、灵工保障等灵活用工的闭环场景。
首先是任务管理,主要辅助企业管理项目任务与人员绩效功能,如健身房需要找100个人发1万张传单。通过服务平台,商户和灵活用工人员工先注册在平台上,商户发布项目,各自认领任务。
任务完成后,甲方评估灵活用工人员完成的质量,将一套结算规则反馈给平台,然后平台通过技术实现人员的佣金计算和发放。
发放过程中平台会根据人员发放的收入情况计算税收情况。算税后,平台将纳税数据整理出来,跟税务系统打通并传给税务系统,完成税务申报,税务系统给到回执,然后平台反馈给企业。
当然,服务平台的高延展性也为未来灵活用工服务商提供了一个“无限延伸”的产品叠加思路,如灵鹊云也在尝试解决社保问题以及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了一些灵活用工人员的意外险、人身保障险种。
“我们做的众包不是撮合性众包,而是辅助管理型的众包任务,是拓客型的众包任务。”王利民解释道。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平台功能所带来的协同性。
而且,值得一提的,平台通过用工关系匹配积累了大量的B端和C端用户,巨大的流量池往往代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我们平台上现在已经有几十万的灵活用工人员,这些资源未来是否有更大价值?”王利民提出一个方向。
但实际上,可以做的方向还有很多,如提供产业链的增值服务:通过佣金发放记录可以评估信用及偿还能力,提供相应服务等。
“灵活用工领域有很多细分板块。一个创业公司不可能一开始就面面俱到,而是要基于自身的优势,找一个刚需切入,然后再进行扩展。”SIG的投资合伙人Michael Yuan表示,对于灵鹊云等以佣金发放切入的企业来说,用工和打零工的人都装了该公司的APP,相当于打开了两端的入口,接下来就可以再叠加绩效考核等功能。
SaaS与灵活用工的化学反应
灵活用工平台身上的SaaS基因也是“大有来头”。
除了众所周知的因素——SaaS是目前国内受瞩目的明星市场,此外,灵鹊云对于灵活用工市场的判断也说明了SaaS与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化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在产品交付层面有一定的适配性。“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本身的科技能力会比较强,对技术要求比较高,他们平台跟我们的平台要直接能够打通,平台之间需要适配。”王利民介绍,SaaS产品开放性、扩展性强,支持多种API接口对接,可以满足技术能力较强的企业。
相对之下,传统企业的诉求有所不同。“他们更看重业务的操作便利,降低易用门槛,对于IT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像支付的环节中出现了错误,这些异常情况应该如何去处理,如何友好地帮他们去做。”
显然,对于IT基础能力较弱的客户来说,讲究“拿来即用”,他们要求产品“傻瓜化”的同时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以解决多种问题。SaaS模式一方面部署简便,操作也可以标准化、简单化设置,另一方面其也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功能产品共存,满足客户复杂的需求,实现需要用的时候“即点即用”。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最头疼的数字化体验无非是一个功能一个系统,各个系统互不相通。不仅从使用感上,从成本和精力花费层面来看,SaaS也更加轻便。对于企业来说,SaaS部署方式相对传统IT本身在组建成本上就低得多,此外从“售后”的角度看,一锤子买卖很考验企业自身的运维能力,而SaaS则可以放心将运维“外包”,省心省力。
对于涉及到支付,闭环更加繁琐的灵活用工来说,SaaS“小而美”的特点更加突出。
“我们通过科技把非标的,个性化的东西尽可能标准化。产品运营过程中也不断完善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优化升级、补充。”王利民提到。标准化也是SaaS产品的一大特点。
据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灵活用工市场渗透率方面,欧美国家普遍在30%以上,中国只有9%(若不包括劳务派遣,目前国内灵活用工的人员比例仅在1%左右)。显然,灵活用工市场需要更大的市场穿透力以及规模化效应。
灵活用工行业中更多的是本地化的服务商去服务本地需求。如果一家企业的业务分发需要对接全国,就可能需要找七八家服务商才能覆盖所有需求。而SaaS平台型模式的出现,就意味着只需要找到一家平台就可以了。
王利民表示,从企业端来讲,更愿意找平台型的的SaaS。“这样他们就不用去跟七八家服务商签合同,签协议,财务上有这么复杂的往来。这种成本其实更高。”他解释道。
现在许多灵活用工企业是依靠KA客户。但灵活用工市场的大爆发中更值得关注的是“长尾市场”。阿里巴巴、Google等就是充分抓住长尾市场的广大消费群,不论客户大小都做,逐渐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滚雪球似的产生极大的经济收益。而灵活用工市场也存在这样的机会,海量中小需求等待满足,而SaaS模式则可以支撑该类市场的持续开发。
(图片来源:Scale Partners 势乘资本整理)
“SaaS平台型企业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发展过程,增量本身就是非常可观的。”王利民认为。
新的蓝海市场散发着真金白银的味道,很快灵活用工领域便难逃一场群雄角逐的厮杀。往往最后,剑走偏锋的战斗者才会脱颖而出。
“我们的父辈一生只从事了一份工作,而我们这一生从事了多份工作,我们的下一代或许将同时从事多份工作。”王利民想起曾经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感慨万分。
本文来自: 税筹师王小丽 投稿,不代表灵活用工平台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ti.cn/382.html